放电等离子体对材料的改性作用
日期:2025-08-30 11:36:28
1928年,物理学家奥斯卡·斯特恩和其他科学家在研究气体放电现象时,首次引入了“等离子体”这一术语。此后,随着对等离子体的研究深入,这一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与传统的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不同,等离子体具有独特的性质,使其被视为物质存在的“第四态”。在等离子体中,气体的原子或分子由于高温或电场的作用,失去了部分电子,形成带电的离子和自由电子的混合体(图1-1)。这种状态使得等离子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响应外部电磁场的能力,广泛应用于工业、空间科学以及新材料的研究中。
放电等离子体对材料的改性作用
放电等离子体技术因其对材料表面的显著改性效果而在高分子科学领域引起广泛关注。其作用机制主要源于两方面因素:一是高能电子与离子轰击引发的物理溅射效应,二是活性化学组分引发的表面蚀刻反应。当等离子体中的带电粒子以高动能撞击材料表面时,会产生刻蚀作用去除表层弱键合分子;同时活性自由基与材料发生氧化、氮化等化学反应,协同实现表面结构的深度重构。
在等离子体表面处理过程中,无论是使用惰性气体还是活性气体,短时间内与高分子材料接触均能有效诱导表层分子链断裂,形成大量高活性自由基。这是由于高能粒子的轰击作用导致共价键断裂所致。有研究表明,经10-60秒处理后自由基浓度可达10¹⁶-10¹⁸spinscm-²量级。这些表面自由基可作为活性位点与外界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实现特定官能团的定向修饰。以氧等离子体处理为例,新生成的自由基会迅速与环境中氧元素结合,形成羟基(-OH)、过氧羟基(-OOH)等含氧官能团。另有实验研究表明,即使采用氩气或氮气等离子体处理后暴露于空气环境,材料表面仍可通过后氧化反应形成类似的含氧基团,其生成机理涉及等离子体处理引发的表面活化效应促进大气中氧分子的化学吸附。
表面官能化处理特别是含氧基团的引入,能够显著增强了材料的表面极性。据报道,这种极性改变通过降低接触角提升了润湿性能,同时为界面化学键合提供了更多活性位点。另外,从而有效改善了复合材料的界面粘接强度。研究还发现,不同处理气体对官能团类型具有调控作用。例如,氮等离子体处理可引入氨基等含氮基团,而含氟气体等离子体则能构建超疏水表面,这为材料的表面功能化设计提供了多元化技术路径。
联系我们
全国服务热线
173-2233-3282
公司:深圳纳恩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华明城高新产业园A栋5楼